湖北日报讯 日前,由中国化学工程所属十六化建承建的湖北省大冶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项目成功产出氢气,纯度高达99.99%。该项目作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国家发改委"清洁低碳氢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的项目,总投资34.37亿元,肩负着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使命,更是传统矿区向绿色产业转型的标杆。

项目采用"碱性+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构建"光伏发电—绿氢制备—储运加注"全产业链,年产绿氢1800吨,可满足工业与交通领域的用氢需求,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蝶变
大冶市素有"千年矿都"之称,矿产资源丰富,但随着资源枯竭和环保要求提高,城市发展面临转型压力。氢能项目的落地,为大冶市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这个项目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能源结构,更改变了大冶的产业基因。"大冶市发改委主任王强表示,围绕氢能项目,大冶正在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预计将吸引超过50亿元的配套产业投资。
技术创新的双轨并行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工介绍:"我们采用碱性电解槽和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既能发挥碱性电解槽在大规模制氢中的成本优势,又能利用PEM电解槽响应速度快、适应波动性电源的特点,实现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项目配套建设了50兆瓦光伏电站,年发电量约6000万千瓦时,可满足制氢所需电力的80%以上。同时,项目还建设了储氢能力达3吨的固态储氢装置和日加氢量500公斤的加氢站。
绿色氢能的多场景应用
目前,项目产出的氢气已开始供应周边工业企业,用于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同时,大冶市首批20辆氢能公交车已投入运营,标志着湖北省首个"氢能交通示范区"正式启动。
"相比传统能源,氢燃料电池车真正实现了零排放。"氢能公交车司机刘师傅表示,"车辆运行平稳,加氢3-5分钟可行驶400公里,完全满足日常运营需求。"
央企担当助力绿色转型
中国化学工程十六化建作为项目承建方,充分发挥了在化工工程领域的专业优势。项目总指挥张伟表示:"我们仅用14个月就完成了从开工到产氢的全过程,创造了同类项目建设的新速度。"
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智能化建造技术,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在建设过程中,十六化建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申请专利12项,形成行业标准3项。
随着大冶氢能项目的成功投运,湖北省已启动氢能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30年建成加氢站100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1万辆,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新标杆。